- 隆清明;胡杰;文志杰;
为提升光干涉式甲烷浓度测定器的测定精度与适用范围,解决煤矿井下低氧环境中测量结果不稳定、测定值偏差较大等问题,以传统光干涉式甲烷浓度测定模型为基础,结合影响测定精度的环境温度、气压因素,并融入井下含CH_4混合气体中O_2、N_2的气体组分浓度的影响因子,将传统光干涉式甲烷浓度测定模型中除CH_4外的混合气体折射率由定值转换为以气体组分体积分数决定的变量,以此研究并构建了光干涉式甲烷浓度测定优化模型。设计了实验室标准气样测试对比实验,选取体积分数为18.00%、19.00%、20.00%3种O_2及体积分数为0.50%、1.00%、1.50%3种CH_4,共配制9组不同体积分数的含O_2、CH_4、CO_2、N_2等4种气体的混合气体,对优化模型进行对比测试及其准确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优化模型计算的CH_4体积分数与实验室所配制的标准气样中CH_4体积分数一致,且不受O_2体积分数变化影响,最大误差不超过0.03%,优化模型精度明显优于传统光干涉式甲烷浓度测定器。优化后的光干涉式甲烷浓度测定模型提升了测定精度,克服了传统光干涉式甲烷浓度测定器易受环境中O_2浓度变化而影响测定准确性的缺点,更加适用于煤矿井下大气成分多变环境中的CH_4浓度测定。
2025年04期 v.52;No.28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跃兵;胡千庭;李全贵;宋明洋;武文宾;曹偈;
为拓展适应性的煤层水力压裂可压性评价方法,以6个采煤工作面现场案例为样本,结合实验测试确定影响煤层水力压裂可压性的主控因素。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建立以“指标输入—效果输出—实际压裂效果验证”为思路的煤层可压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在满足“比较有效”置信度下(α>0.5),告成煤矿25011和25031工作面煤层可压性中等偏差,松藻煤矿和石壕煤矿工作面煤层可压性中等,寺家庄煤矿15301和15118工作面煤层可压性均为良好。评价结果与现场水力压裂效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所选择的煤层可压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煤层可压性最重要的因素是煤的坚固性系数,润湿性与黏土矿物含量的影响不可忽略,而案例样本中埋深的影响相对不大。
2025年04期 v.52;No.282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汉君;周爱桃;王晗;王凯;蒋立翔;赵伟;徐超;郭海军;
为解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中生产技术人员工种适配问题,以“企业应急,社会救援”思想为指导,采用情景分析和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过程进行推演:分析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现状特点,确定事故情景、孕灾环境、响应动作、响应目标、自身演变规律5类核心情景要素;引入贝叶斯网络确定情景要素间的关系,运用模糊理论处理优化,构建瓦斯爆炸事故情景推演模型;选取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例,通过Netica软件进行后验概率和敏感性分析,确定关键应急响应动作,并与煤矿各工种任务进行匹配,得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生产技术人员工种适配方案,并验证模型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应急救援工种适配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4期 v.52;No.282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祖恒;涂庆毅;薛生;石高峰;武靖;
为了研究颗粒煤的破碎特性,以不同初始粒径的4个矿区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落锤实验,探究初始粒径的变化对颗粒煤破碎后的粒径分布、新增表面积和破碎比功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煤破碎后的折算直径随着初始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红柳林煤矿粒径为8~<10 mm颗粒煤和赵固煤矿粒径为2~<4 mm颗粒煤折算直径分别为0.015 0、0.006 2 mm。颗粒破损率随着初始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破碎后粒径小于0.075 mm的煤粉的体积分数分布服从Gauss分布规律。颗粒煤破碎后新增表面积随着初始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其中粒径为2~<4 mm的赵固煤矿颗粒煤和粒径为8~<10 mm的鱼卡一矿颗粒煤破碎后的新增表面积分别为154 261.30、73 048.17 mm~2。破碎比功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粒径为2~<4 mm的赵固煤矿颗粒煤和粒径为8~<10 mm的鱼卡一矿颗粒煤的破碎比功分别为280.04、591.39 J/m~2。
2025年04期 v.52;No.282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繁;杜睿智;杨文博;折小江;范龙;李天泽;王意林;岳马振;
密闭火区内部情况复杂,气体取样结果差异大,监测指标的优先级及可靠性有待研究。利用程序升温实验优选煤自燃预警指标、搭建分级预警模型,通过灰色关联方法计算所选指标与密闭区参数的相关度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最后通过采集现场数据检验分级预警模型。结果表明:30、70、100、200℃是亭南煤的4个特征温度,对比选择CO体积分数和C_2H_4、C_2H_2初现温度作为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常用复合指标R_(C,O)亦可作为预警指标;CO体积分数、R_(C,O)与O_2体积分数、密闭内外压差ΔH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度,CO体积分数、R_(C,O)与O_2体积分数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801 3、0.785 8,与ΔH关联度次之,分别为0.696 8、0.672 1。经过对典型密闭进行连续监测发现,第2日之后,R_(C,O)超过蓝色预警的最低阈值,且呈递增趋势,并发布“蓝色预警”,所搭建的预警模型成功应用于煤自燃分级预警。
2025年04期 v.52;No.282 30-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鹤;李珍宝;王虎;陈明能;鲜亮;
为明确煤层瓦斯吸附—解吸行为对注氮驱替效果的影响,开展煤对不同配比N_2-CH_4混合气体的吸附—解吸实验,通过煤体应变、吸附—解吸速率与孔隙压力变化来分析其吸附—解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吸附阶段,气体在初期能快速进入煤层孔隙,CH_4会迅速占据吸附位置,随后吸附速率逐渐下降,增大N_2的体积分数可以促进气体的扩散和吸附,从而提高吸附速率,孔隙压力逐渐下降,煤体在该过程中会经历挤压和收缩,但其在持续注气后会因吸附作用而膨胀,应变值会随着N_2的体积分数增大而减小;在解吸阶段,气体受压力差作用,迅速释放,孔隙压力迅速降低,解吸速率先减小后趋于平稳,煤体先轴向膨胀后持续收缩,应变变化量与N_2的体积分数成反比。
2025年04期 v.52;No.282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和树栋;
为了解决特厚煤层小煤柱综放开采瓦斯涌出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塔山煤矿820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定量计算工作面瓦斯来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瓦斯分布特征及涌出规律,提出采用地面垂直井抽排技术治理工作面瓦斯,并确定最佳抽排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小煤柱内部较为发育的裂隙为气体流动提供了通道,使得8206采空区与8204工作面之间存在气体对流现象,造成8206采空区的瓦斯大量涌出,成为8204工作面瓦斯主要来源,其占比高达62.0%;超前工作面20 m到滞后工作面120 m范围内,瓦斯抽采效果最佳;通过地面垂直井抽排瓦斯,工作面瓦斯浓度远小于临界报警值0.8%,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瓦斯浓度。
2025年04期 v.52;No.282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春光;王军;刘德成;黄金星;王涛;
针对陈四楼煤矿21210工作面存在的瓦斯治理效率低、效果不理想等技术难题,通过精细瓦斯地质分析,系统研究了工作面瓦斯赋存规律,明确了影响瓦斯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并划分出5个瓦斯异常区。构建了“穿层钻孔+水力冲孔”联合“顺层钻孔超前治理+超前采动卸压区治理”区域防突措施、“定向高位长孔+普通高位短孔”上隅角瓦斯治理措施、“抽采/排放+煤层注水”工作面防突措施等多措施协同瓦斯治理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井下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法实测21210工作面原始瓦斯含量为3.07~11.79 m~3/t,采用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直接测定法(被动测压法)实测瓦斯压力为0~0.65 MPa,经抽采达标评判实测煤层残余瓦斯含量为2.30~5.61 m~3/t,残余瓦斯压力均为0 MPa,抽采瓦斯量为362.9万m~3,预抽率为47%,可解吸瓦斯含量为3.50 m~3/t,评判范围瓦斯抽采效果达标,实现了工作面瓦斯安全高效抽采。
2025年04期 v.52;No.282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华明国;周爱桃;张喜;施展;马帅;刘和平;陈晓鹏;
为确定瓦斯抽采钻孔的最优布孔间距,基于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假设,建立考虑煤体渗透率演化、固体力学和瓦斯扩散-渗流作用的气固耦合数学模型。以山西余吾煤矿N2206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单钻孔和多钻孔瓦斯抽采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有效抽采半径与抽采时间呈幂指数函数变化,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的平均误差为4.69%。在模型验证的支撑下,进一步基于多钻孔瓦斯抽采叠加效应原理,分析了布孔间距对叠加效应的影响,在单孔有效抽采半径和影响半径的基础上建立了瓦斯抽采多钻孔布孔间距数学模型,得出N2206工作面的最优布孔间距约为9.2 m。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布孔间距与单孔有效抽采半径、影响半径关系式的准确性。
2025年04期 v.52;No.282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宏杰;
针对多层厚硬顶板工作面动压作用下破碎围岩大巷维护困难问题,建立多层坚硬顶板载荷传递力学模型,推导得到中高位关键层组向工作面前方煤柱传递的应力增量公式,阐明区域压裂技术的卸压机理,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区域压裂可降低顶板能量积聚,并以王坡煤业3206工作面为例确定了终采线区域压裂技术参数并开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区域压裂可减小关键层铰接块体的悬露长度,增大走向破断角β_2,缩短关键层组在水平方向上的断裂长度l_i,从而使应力峰值向采空区转移,有效缓解大巷围岩受压状态,3206工作面围岩位移量均在可控范围内,支承应力最大降幅约为1 MPa。
2025年04期 v.52;No.282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风达;王路;张玉军;樊振丽;张志巍;
为探究深部煤层底板变形破坏机制,对比分析了不同初始围压、不同加卸载速率下的砂岩应力—应变变化特征、声发射能量事件与强度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损伤因子、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卸围压速率0.06 MPa/s时,初始围压40 MPa下砂岩弹性模量损伤劣化转折点早于泊松比转折点,而初始围压25 MPa则与之相反。卸围压速率0.04 MPa/s的应力路径下,无论初始围压为25 MPa还是40 MPa,砂岩均因内部积聚大量能量以裂纹快速扩展的形式进行释放,并伴随着应力跌落现象,定义为能量驱动破坏型;初始围压25 MPa且卸围压速率0.06 MPa/s的应力路径下,砂岩内部裂隙扩展充分,内部积聚的能量及时得以释放,应力变化较为平缓,定义为损伤劣化驱动破坏型。初始围压40 MPa且卸围压速率0.06 MPa/s的应力路径下,砂岩前期因内部能量快速释放而出现应力跌落现象,而后受围压限制和轴压加载的作用,逐渐转变为裂隙扩展损伤变形破坏,即由能量驱动破坏型转变为损伤劣化驱动破坏型。
2025年04期 v.52;No.282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炯;杜昌鑫;刘鹏;马磊;刘义鹏;姜健;
针对厚煤层坚硬顶板条件下切顶成巷碎石帮支护大变形问题,通过力学计算及理论分析碎石帮变形垮落冲击、碎石承载、压实稳定3个阶段的垮落特征,确定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组合爆破+可伸缩U型钢+钢筋网+挡矸锚杆+单元支架+单体液压支柱”的碎石帮联合控制体系。采用3DEC对优化措施进行模拟,发现碎石帮应力及位移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减小。将联合控制优化方案应用于现场,实测表明优化后碎石帮侧压减小18.6%,峰值压力降低24.6%,架后悬顶距离减小42.1%,有效削弱了采空区碎石垮落的冲击作用,卸压效果明显。
2025年04期 v.52;No.282 87-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成真;张豪;张江利;徐大龙;顾伟;
离层注浆是实现地表减沉和绿色开采的重要技术,在浆液注入离层空间的同时也会改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以赵庄二号井23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不同回采阶段下的矿压显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回采阶段整面平均末阻力为2 661.7 kN、来压步距为24.2 m,离层注浆回采阶段整面平均末阻力为3 229.1 kN、来压步距为16.5 m,相较于正常回采,离层注浆情况下支架末阻力明显增大,周期来压步距减小;当工作面过注浆钻孔时,支架工作阻力在走向方向呈整体增大、倾向呈现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浆液支撑反力、自重及注浆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下伏岩层挤压密实并增大了岩梁的受力,导致支架末阻力增大、周期来压步距减小,离层空间形态和注浆钻孔布置导致倾向中部支架受力更高。提出的诱因解释了离层注浆工作面特殊的矿压显现规律。
2025年04期 v.52;No.282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易恩兵;
为了研究深井工作面过断层回采诱发的矿震演化规律及防治冲击地压解危措施,分析了赵楼煤矿1130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断层区域的矿震能量和频次,从覆岩运动角度研究了矿震演化规律,对工作面进行CT反演分析后采取卸压措施,并利用已有的冲击危险预警模型及预警准则对卸压措施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301工作面回采至靠近断层区域时,大能量事件及频次明显高于正常区域;工作面回采至靠近2条断层期间顶板出现高能量矿震现象。CT反演结果显示出11301工作面的冲击危险区域分布情况,在冲击危险性区域采取两帮大直径钻孔、底板松动爆破和顶板强制断顶相结合的卸压措施,利用冲击危险预警模型的异常指数对卸压降能防冲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卸压措施的防冲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预防深井断层区域的冲击地压事故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52;No.282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冬梅;潘鑫;乔书昱;朱盈盈;王新照;
为研究砂岩细观结构特征与其宏观损伤破坏的相关性,以新汶煤田鄂庄煤矿选取的4种典型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试验获取其灰度图像,借助实验优度法选取合适的分割方法,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并获取砂岩孔裂隙的长度、周长和面积等参数信息;通过小岛法获取岩样孔裂隙分形维数并计算损伤变量,研究分形特征、损伤变量与强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砂岩强度与其细观结构分形维数呈反比关系,砂岩孔裂隙结构复杂程度越高,其分形维数越大,单轴抗压强度越小,砂岩细观结构分形特征可为其强度特性评价及影响分析提供依据;砂岩损伤变量与分形维数具有正相关性,损伤变量随分形维数的递增呈非线性增大,分形维数可较好地表征砂岩的损伤程度和破碎程度,同时影响着砂岩的损伤特征。
2025年04期 v.52;No.282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6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都锋;
针对深部开采条件下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难题,以江西丰城曲江煤矿中央采区003深井孤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孤岛工作面煤岩冲击倾向性、孤岛工作面覆岩结构特点、回采期间的应力演化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003孤岛工作面煤层和底板无冲击倾向,煤层顶板存在强冲击倾向;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发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前方煤柱应力集中系数从1.05逐渐增至1.24,尤其在回采“见方”期间应力集中系数相对较高。现场进行了顶板预裂爆破卸压,并通过钻屑法进行检验,该卸压方式有效弱化了静载水平,防冲调控效果良好。
2025年04期 v.52;No.282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全辉;胡生奎;赵一超;曹宇;何琪;
冲击地压煤层爆破卸压产生的裂隙分布广泛,为探明裂隙倾角对具有冲击倾向煤体渐进失稳特征的影响,开展了不同裂隙倾角煤样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裂隙倾角增大,煤样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呈增大趋势,峰值应变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横向峰值应变先增大后减小。(2)随着裂隙倾角增大,煤样起裂和损伤特征应力呈阶梯形变化;起裂和损伤应力呈“三段式”递增,0°、15°、30°、45°时特征应力线性增大,45°、60°、75°时特征应力快速上升,75°、90°时特征应力缓慢上升。(3)提出了冲击能指数、屈服度、破坏时间步及峰前裂隙占比联合评价冲击倾向性的方法,发现45°裂隙煤样冲击倾向性最弱。(4)建立了裂隙煤样渐进失稳模型以剖析其失稳机理。当倾角小于60°时,煤样失稳受预制裂隙影响显著,起裂位置位于裂隙尖端或中部且以拉剪切混合破坏为主;当倾角大于60°时,裂隙对失稳行为的影响较弱。
2025年04期 v.52;No.282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白炳浩;张方义;岁攀峰;徐源山;韩勇;李波;曹安业;温颖远;郭文豪;
屯宝煤矿WII02040501工作面内发育有多条断层并贯穿整个工作面,且单侧采空。针对工作面回采期间三角煤柱区微震及矿压显现异常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揭示开采扰动下三角煤柱区域应力异常机制,数值模拟研究断层影响下三角煤柱应力场和能量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型三角煤柱区域受工作面回采产生的超前支承压力、断层的支承压力和相邻采空区悬顶压力的相互叠加影响,致使断层型三角煤柱区域应力集中程度高;断层阻隔作用下三角煤柱区域的静载应力和积聚的弹性能随工作面与断层之间的距离缩小而增高,当工作面距断层150 m时三角煤柱区域静载应力和弹性能开始上升,距断层50 m时达到峰值。提出三角煤柱区域的顶板和煤体爆破释压卸能措施,并对卸压工程的效果进行了验证。
2025年04期 v.52;No.282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